背景:為了提高不同兒虐頭傷研究或監測的可比較性,美國疾病管制署於2012年集結專家訂出一套依照國際疾病分類編碼臨床修訂第九版編碼的非致命兒虐頭傷定義與依照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第十版的致命兒虐頭傷定義。美國在2015年10月,台灣在2016年1月都改為臨床修訂第十版。可是,目前尚未有採用臨床修訂第十版非致命兒虐頭傷相關研究或監測。 目的:首先探討兒虐頭傷臨床修訂第九版編碼轉譯為臨床修訂第十版的銜接度,接著比較使用這兩版進行兒虐頭傷發生率的流行病學輪廓是否有差異。 方法:首先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公告的一般對應地圖探討美國疾管署臨床修訂第九版非致命兒虐頭傷定義改為臨床修訂第十版的對應差異。接著使用2010至2019年台灣全民健保門診與住院申報資料,依照前述定義分析出五歲以下兒虐頭傷的發生率與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進一步使用醫令碼探討嚴重度,以及追蹤五年後神經?能預後及死亡情形。 結果:在非致命兒虐頭傷狹義定義臨床修訂第十版比致命兒虐頭傷第十版多18個相關編碼,廣義定義多了14個編碼。使用申報資料估計發生率,僅針對住院個案,狹義與義定義個案數分別為362與392,後者比前者多了8%。如果加上急診申報資料,狹義與義定義個案數分別為480與533,後者比前者多了11%。不論是狹義定義或廣義定義,整體發生率年代趨勢差不多,但在2014年至2015年間,兒虐頭傷的人數有增加的現象。在年齡層方面,台灣兒虐頭傷個案以年齡為一歲以下者占最多數,其中又有超過一半以上個案其年齡為小於六個月。在性別方面,2015年前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發生率,但在2015年後則是女性多於男性。兒虐頭傷的死亡率約為15%,年齡越高死亡風險也越高。有將近一半的兒虐頭傷個案於追蹤期間會有發展遲緩的後遺症。 結論:根據不同資料來源不同定義會估計出不同兒虐頭傷發生率,建議研究者應該都要呈現,讓相關決策者參考。建議未來還要針對上述定義與嚴重度的國際疾病編碼審定程序進行準確度研究。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abusive head trauma in Taiwan
春敏, 劉. (Author). 2021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