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日本殖民政府已針對台灣測繪出精確的地形圖,二戰期間由美軍透過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來製圖,而台灣戰後則由聯勤總部繪製不同時期的地形圖,而其所記載台灣不同時期歷史環境的圖像資料,即是判識台灣傳統聚落的地理位置、建成區與環境變遷的重要研究資料,但過往網際網路未普及的時代,歷史地圖受限於應用技術與資料不易取得,因此早期應用空間統計分析於歷史圖資的相關學術論文較少。 隨著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逐漸成熟,研究者可將傳統類比地圖轉換成數值資料,透過共同地理對位之不同時期歷史圖資進行套疊分析,更易掌握建成區與自然環境在空間地理上的變遷資訊,然而台南縣做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與歷史數據相結合,以小尺度空間區域探討人文社會經濟的研究為多,卻鮮少探討台南縣各區域的空間關係。 本研究將透過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服務?能,將分別數化能完整覆?原台南縣之1904年台灣堡圖與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給予歷史圖像資料不同自定義之建成區綴塊作為分析基礎資料,並應用空間統計分析呈現各區域建成區的空間分佈特徵與差異,以及景觀格局分析判識綴塊的數量、面積、空間規模與型態特徵。此外,運用各類歷史統計資料與分析結果進行相關分析,探究圖像資料與統計數據之間的相關強度與顯著性,促使在說明研究成果上更具解釋力。 本研究應用核密度估計與熱點分析探討台南縣建成區之間的空間分佈特徵,其研究成果得出左鎮區、南化區等東部丘陵與高山地區的建成區普遍集群較小面積且零碎的冷點地區,而1904年麻豆區與1989年永康區等西部平原地區的建成區則為集群較大面積的熱點建成區。另外,相關分析也得出所數化之建成區綴塊面積與建物基地面積等統計數據具有高度相關,說明歷史圖像應用於各類分析上具有較高的論述解釋力,並考慮後續的研究的完善,給予針對歷史圖資的選用、結合更多元的圖像資料與統計數據等的建議項目。
獎項日期 | 2019 |
---|
原文 | English |
---|
監督員 | Shiann-Far Kung (Supervisor) |
---|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f Taiwan’s Historical Maps by Using Spatial Statistics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Case Study of Tainan County in 1904 and 1989
威定, 韓. (Author). 2019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