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環境急遽變遷連帶氣候條件亦隨之改變,間接導致全球各地持續遭受自然災害之衝擊,且災害發生之頻率與強度亦日漸增加,使得韌性概念欲趨受致重視,如框架、指標與評估方法之制定,然此重視僅著眼於如何增強都市層面之適應力,常忽略鄉村地區於面臨同樣風險時亦須具備韌性能力。直至近年,鄉村地區之韌性衡量乃逐漸受到重視,然倘若將鄉村地區視為一主體進行韌性評估是否真正適切,此尚待釐清;且如同韌性概念一般,如何界定鄉村地區及其方法亦眾說紛紜,因此,本研究認為相較於都市地區,鄉村地區並非僅為單一屬性之群組,而是由各具特色地區之集合體,甚至存有異於都市之特性,進而提出韌性鄉村之概念,換言之,本研究藉由了解鄉村地區具備之特性後,進一步探究其所擁有之韌性特性。 本研究以嘉義縣作為研究地區,原因在於其擁有相對多數之鄉村地區且地形多樣化,包含沿海、平原及山地,間接使得災害來臨時其將遭受不同類型之災害風險;於此同時,有別於以往研究多以鄉鎮界作為研究單元,本研究於此將以非都市土地之鄉村區作為分析單元,以此能得出更符合現況及因地制宜之成果。再者,近年來如何應用傳統知識與在地經驗作為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即如何運用前人傳承之知識來因應災害之發生,以此達到人與自然共生之目標,亦受到?多關注與討論,由於政府常運用之結構性減災策略,並未能有效減緩日益嚴重之氣候變遷影響。是故,本研究認為傳統知識與在地調適經驗於減緩氣候變遷中亦佔有重要角色,且於鄉村地區中在地知識之運用應更甚於都市地區,因而衍生出此概念與韌性之結合。 於因應氣候變遷的同時,如何達到韌性鄉村便是本研究主要核心所在。於此,本研究分為兩部分進行,首先藉由挑選文獻中針對韌性評估與界定鄉村地區之相關指標,並於挑選適當指標與初探韌性鄉村指標之適用性後,運用主成份分析與集群分析方法,將鄉村地區依其特性分為四種類型;其次,挑選一處韌性程度相對較低且鄉村特性較高之鄉村地區進行深度訪談,其中含括韌性程度之衡量,是否有在地知識之運用,以及該鄉村地區如何回應氣候變遷所衍生之災害等;最後,統整上述成果,本研究發現鄉村地區彼此間確實存有差異性,且傳統知識可能與增強鄉村地區之韌性能力具有一定程度之關聯,且在地調適經驗之內容與作法正是韌性鄉村有別於傳統都市韌性所探索內容之關鍵與特性所在。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silienc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Adjust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Change - A Case Study of Chiayi County
鴻文, 鄭. (Author). 2019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