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與目的 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20-4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有慢性腎臟病,且在台灣的數據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伴隨的相關併發症風險與醫療負擔隨之增加。針對嚴重腎?能不全患者的重要議題之一即為延緩進展至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而面對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特定降血糖藥品可能存在腎臟保護效果,例如dipeptidyl peptidase 4 inhibitors (DPP4i),加上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能不全患者的降血糖藥品治療相對有限,在考量安全性與使用方便性上,DPP4i可能會是比較好的治療選擇。儘管如此,目前針對這類族群的腎臟相關風險研究仍然缺乏,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做為臨床決策的依據。 首先,我們想要了解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被確認有嚴重腎?能不全之後的降血糖藥品處方型態;再者,我們想要分析DPP4i與另一個常用的第二線降血糖藥品sulfonylureas (SU) 於這群病患的相對療效與安全性,而我們觀察到DPP4i與SU有同時處方的情形,因此另外分析DPP4i + SU與SU。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2007-2016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篩選出2008-2015年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其後於2011-2015年藉由台灣末期腎臟病前期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 (pre-ESRD program) 確認為嚴重腎?能不全患者。針對以上符合條件的病患,再篩選出進入pre-ESRD program後有使用任何降血糖藥品的病患做為處方型態分析;進入pre-ESRD program後有穩定使用DPP4i或SU,並且排除先前有長期透析、腎臟移植或是接受過紅血球生成刺激劑的病患做為相對療效與安全性分析,這裡採用prevalent user design與two-step matching algorithm來做為研究族群的篩選與配對標準。 研究結果包含進展至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因為心衰竭而入院、心血管疾病事件 (包含因為心肌梗塞、中風而入院,與心因性死亡)、加入考量因為心衰竭而入院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因為低血糖而入院與全死因死亡,以上相關風險計算主要以subdistribution hazard model來呈現DPP4i相較於SU,或是DPP4i + SU相較於SU的事件發生風險。 研究結果 在處方型態分析觀察到病患進入pre-ESRD program之後,DPP4i的使用比例上升幅度最大 (18 1%),且在一年後的使用比例為各個降血糖藥品中最高者 (45 7%)。在相對療效與安全性分析觀察到,DPP4i相較於SU能顯著降低45%因為低血糖而入院之風險,其他結果如進展至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心血管疾病事件並沒有觀察到兩者有顯著差異。不過,對於因為心衰竭而入院則發現DPP4i相較於SU會顯著提升24%風險,其中saxagliptin與vildagliptin更是會分別提升69%與64%的風險;至於DPP4i + SU相較於SU於整體來說,並沒有觀察到兩者有顯著差異,除了DPP4i + SU能顯著下降33%進展至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之風險,然而研究樣本數相對較小,仍需進一步研究來佐證。 研究結論 對於台灣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能不全患者,DPP4i的使用有上升趨勢,而DPP4i相較於SU而言有較低的低血糖風險,同時有相似的腎臟、心血管安全性,然而saxagliptin與vildagliptin可能有較高的心衰竭風險,建議針對有相關疑慮的患者採用較為安全的linagliptin與sitagliptin。
Real-world us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侖桀, 李. (Author). 2020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