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篇論文以吳明益的戰爭書寫小說《睡眠的航線》與《單車失竊記》(為討論對象,透過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戰爭框架(Frames of war)論述,探討台灣戰後如何再現戰爭框架,以及小說中藉由重構台灣歷史,對台灣戰後倫理關係的影響。小說透過家族中失蹤或者死亡的小說人物,象徵在二戰結束之後,受過日本殖民的戰爭世代仍舊受到日本統治時期的戰爭框架的影響,也被排斥在中華民國所建構的戰爭框架之外,成為失落(loss)而不具可悲傷性(grievable)的個體(subjects),象徵日治時期的歷史與歷史記憶(historical memories)在戰後被排斥在中華民國國族屬性的敘事框架之外。同時藉由家族間世代關係的衝突,以及台灣不同族群對二戰的相異戰爭經驗,指出相異的經驗結構是造成情感隔閡與分化的原因。戰爭框架除了對生命(lives)進行不公平的劃分,小說也透過受過日本殖民的戰爭世代記憶中的228事件,將228事件視為戰爭的遺緒,呈現即使戰爭結束,戰後仍受戰爭框架支配的台灣社會。然而吳明益以敘事者的尋父與尋單車之旅,以及以書寫戰爭世代歷史記憶的過程,重新建構台灣歷史,鬆動戰爭框架,提供家族間的世代和族群間相互理解、和解的戰後倫理關係想像,一方面暗示歷史追尋與台灣歷史的重構可能能夠帶來倫理關係的改變,另一方面也指出因為台灣存在對立的戰爭框架,而使得以和解作為建構「戰後」方法充滿困難。
最後本文提出透過吳明益的戰爭書寫小說,台灣應該要跳脫戰爭框架的支配,在重構歷史之後也建立一個容納不同世代與族群的「戰後」社會。而更重要的是,最終建立起緊密關係的小說人物,和理解與和解的戰後想像,也指出台灣應該開始思考怎麼面對「戰後」結束的時代,並建立新的倫理關係。
獎項日期 | 2019 |
---|---|
原文 | English |
監督員 | Andrea Mei-Ying Wu (Supervis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