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dity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coding for diabetes mellitus: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論文翻譯標題: 糖尿病國際疾病分類編碼準確度研究:不同個案審定程序之比較
  • 顧 芳萍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前言: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的糖尿病相關研究論文愈來愈多,且使用的糖尿病個案審定程序並不一致。如果個案審定程序不準確,會導致研究對象錯誤分組,影響研究品質。然而,台灣關於糖尿病診斷編碼準確度研究很少,且沒有驗證各種個案審定程序的準確度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包含兩個目的,一是想瞭解過去台灣使用健保資料庫之糖尿病相關研究論文中,使用的糖尿病個案審定程序情況。二是評估健保申報資料糖尿病國際疾病分類診斷碼準確度,找出哪一種個案審定程序可以獲得最高準確度。 研究方法:第一部份利用Pubmed搜尋利用健保資料庫的糖尿病相關研究論文共520篇,整理出每個研究使用的糖尿病個案審定程序。接著分析個案審定程序與年代、研究類型、期刊以及通訊作者的相關。第二部份隨機抽樣奇美醫療體系三個院區10 000人,抽樣條件為在2015年中至少有四次門診就醫紀錄的20歲以上民眾,分別抽樣永康院區6000人,柳營院區2500人,佳里院區1500人。本研究判定是否有糖尿病的金字標準條件:一是有糖尿病藥物處方紀錄者,二是血糖檢驗值異常者,三是電子病歷有醫師文字診斷糖尿病文字診斷。接著比對健保申報資料國際疾病分類診斷編碼與金字標準,並依照不同個案審定程序計算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kappa值、陽性概似比與陰性概似比。最後分析病人、醫院層級、科別以及醫師等特徵與不同準確度指標的相關。 研究結果:第一部份有關台灣使用健保申報資料發表的糖尿病研究論文,使用個案審定程序依照論文發表年代分析,有愈來愈嚴格的趨勢。尤其近幾年藥物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多個案審定程序都包括有使用藥物的條件。第二部分有關健保申報資料國際疾病診斷編碼準確度分析之研究結果,個案審定程序要求門診出現糖尿病診斷編碼次數增加(越嚴格),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會提高,但是敏感度及陰性預測值會互補性下降。如果優先考量陽性預測值,個案審定程序〝兩次門診診斷〞,〝兩次門診診斷相隔30天〞,〝三次門診診斷〞,〝三次門診相隔30天〞的陽性預測值分別是:92 9%,93 8%,94 4%與94 6%。但是敏感度會逐漸下降,分別是:83 6%,81 6%,81 5%與80 8%。如果要提高敏感度,個案審定程序可以加上住院診斷資料,下列不同程序的敏感度與陽性預測值分別是:〝一次住院或兩次門診診斷〞89 7%與90 4%,〝一次住院或兩次門診診斷相隔30天〞88 9%與91 3%,〝一次住院或三次門診〞88 7%與91 8%,〝一次住院或三次門診相隔30天〞88 5%與91 9%。關於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男性病患比女性病患,高齡病患比低齡病患,就診內分泌科比其他科陽性預測值較高。 研究結論:台灣使用健保申報資料進行糖尿病相關研究的個案審定程序越來越嚴格。研究者可以依照研究目的選擇較佳個案審定程序,如果優先考量陽性預測值,本研究建議使用審定程序〝三次門診診斷(相隔30天)〞。
獎項日期2021
原文English
監督員Tsung-Hsueh Lu (Supervisor)

引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