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Zhuang: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lines in Chu Chen Cai Wu Yue

論文翻譯標題: 《左傳》楚、陳、蔡、吳、越交通路線研究
  • ? 起墉

學生論文: Doctoral Thesis

摘要

本文以研究《左傳》楚、陳、蔡、吳、越交通路線為主,其目的為提供另一讀《傳》之法,並繼承清代《左傳》學之研究,重考前人所注之地望,參以地形規劃路線與其路線圖。章節順序從楚而起,逐漸向東至陳、蔡,後至吳、越。 楚國部份分作二、三章書寫,第二章以其北向、西北向交通路線研究為主,其中北向以楚順漢水至方城為主軸,再借其路線規劃出西北向路線,此章中北向路線為:「郢都—權(那處)—鄢—羅—廬—鄾—鄧—申(呂)—繒關」,其西北向路線從郢至廬後,又有三條分別為:「廬—?—防渚」、「廬—?—臨品—句澨—仞、石溪—庸方城—庸」、「廬—?—臨品—句澨—鍚穴」。最後其從申、呂出發至晉則有:「申(呂)—商密—三戶—少習山(武關)—上雒」。 第三章為楚國東北向、東向路徑,因東北向路線較長,在文本中又做二段,前半為楚郢至鄖:「郢—郊郢—沈鹿—蒲騷—鄖」,其後從鄖再東北向有二條路徑一為「—鄖—柏舉—踖陵—黃」,二為「—鄖—城口—訾—息」。從鄖西北向則又可至隨、唐。而楚東向部份指其於淮水上之東向,又以南、北二岸之陸路探討,北岸路線:「稷—淅(江)—息—白—潁尾—州來—州屈—茄—徐—婁林」,南岸則為:「羅汭—弦—黃—期思(蔣)—蓼—瑣—鍾離」。 第四章陳、蔡交通。陳國以其都宛丘為核心,南向交通為:「宛丘—大冥—厥貉—壺丘」,西北向:「宛丘—辰陵」,東向:「宛丘—鳴鹿—焦、夷—濮」。蔡國則以春秋初都上蔡為核心,一路從汝水流域遷至淮水,其主要交通狀態「上蔡—新蔡—郹陽—下蔡」,而上蔡向南分別可至莘、桑隧。 第五章則為吳、越交通。吳國交通擁有陸路、水路兩種,以陸路北向規劃為:「梅里—延陵—朱方—邗—淮上—鍾吾—良」,而良後又有「良—柤—偪陽」、「良—彭城」其?能性為揭櫫吳與中原國家來往所用之道。水路部份則吳從沒理至邗入邗溝進入水路交通,其路線狀況為:「邗溝—清江市處轉淮水—泗水—沂水」。而吳國東向路徑因顧慮到前期未有水路,後期才有水、陸路混之交通方式,故在此章亦規劃出單陸路東向路線:「—朱方—南京市境(南行)—衡山—鳩茲、桐汭—含山縣(渡江)—昭關—橐皋」,水、陸路混則有:「—朱方—南京市境(入江)—含山縣(離江)—昭關—橐皋」。而此章後半論越國交通,越國在《傳》中資料較少,若按吳王封勾踐至平原後算起,越國四向交通,北向:「會稽—禦兒—檇李—平原」,西北向:「會稽—冥」,南向為:「會稽—甬東—姑蔑」,東向「會稽—鄞」。 藉由此些章節以建構過往研究先秦交通之不足。
獎項日期2019
原文English
監督員Sheng-Sung Huang (Supervisor)

引用此

'